曾有一位好附庸风雅的青年在一次座谈会上问一位著名作家:“怎样才能写出一篇绝妙的文章?”作家回答说:“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显然,这样的回答是难以让那位青年满意的。青年会想:我当然知道要一个字一个字去写,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教吗?难道我还不明白吗?如果青年的胆子再大一点,甚至可能“铁骨铮铮”:不说就不说!不说拉倒!有什么了不起的!少在那里卖关子!
& T/ V1 ^" f1 P3 I* i! A/ V" l
/ m+ L" D7 B/ w' A$ ?/ r* A + G3 J$ h1 n* T; K9 R
4 s5 L: Z; _1 A& E9 ~9 l
4 w6 {- ~6 @; j9 K( M p: v
/ k& M5 H* l3 F: u现实中,类似这样的“青年”是很常见的,他们渴望不走寻常路,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寻找各种所谓成功的秘诀,就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在一个厚黑学泛滥成灾的时代,各种“奥秘”、“谋略”、“点子”、“窍门”、“捷径”……似乎成了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成功的依托。其实,再高明的秘诀都蕴藏在朴实的生活中,再高深的道理都包含在平凡的小事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一切科学真理都不是神秘莫测的。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那位作家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实际上包含着一个朴实的道理:文章要一个字一个字去写,写作水平要一点一点去提高,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写出什么绝妙的文章呢?
" s k$ U9 x2 N5 F8 {& \8 j: ?, c) u4 u5 h
我们做工作也是这样,总要一件一件去做。这一件做完了,然后做下一件;今天的工作完成了,明天继续工作;一个目标实现了,再向下一个目标进发。这就是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日日行,哪怕千万里;常常做,哪怕千万事”。在分清轻重缓急的前提下,只要把每一件工作都做到底,又何愁工作太多做不过来呢?
6 J$ c s3 Q9 i6 [! Q
8 V' X: y; l# U- N/ E
可有的同志不是这样做的,他们尽管知道“工作要一件一件做好”,但就是不那样去执行。要么,有的工作做一半,觉得困难,很轻易就放弃了;要么,有的工作不认真,满足于差不多,能完成任务就行;要么,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同时做很多工作,但每一件都做不精;要么,一边工作,一边观望,似乎在等人拿着鞭子催;要么,“只扫门前雪”,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的确是做完了,但不考虑与其他人的衔接……这些现象,都是工作不彻底的表现。
C. \$ o, k% G+ U" R6 W% p9 O( u y
形式主义更是典型的不到底,因为形式主义只想做样子给别人看,并不是真正想把工作做好。一味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一方面导致文山会海,屡禁不绝,另一方面又不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催生了很多半拉子工程。比如,在传达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方面,有时重“传”而轻“达”;在政治学习方面,有时重“学”而轻“习”;在增强看齐意识方面,有时重“看”而轻“齐”;在抓落实方面,有时重“落”而轻“实”;在调查研究方面,有时重“调查”而轻“研究”。似乎做到了前一部分,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后一部分。这样去学习和工作,怎么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呢?
* r2 d* r8 c2 v% |8 |+ n$ d! |
" z6 T4 B* y1 |! I2 ]7 e9 a在把工作做到底、抓到底方面,很多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毛泽东同志“对看准的事情,一旦下决心要抓,就抓得很紧很紧,一抓到底,从不虎头蛇尾,从不走过场”。他曾说过:“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陈云同志曾经这样总结工作经验:“工作一件一件来,每件工作做到底,就是最有成效,最快速度。”现实中,有的同志也很想把工作抓好,很想抓出成效,但他们认为似乎只有同时做很多工作才是在“抓紧”,似乎只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很大量的工作才能体现“效率”。因此,经常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形,四面出击,顾此失彼。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有的同志的确很忙,但是忙得没有章法,所以手忙脚乱。疲于应付、仓促应对的结果,是使得一些工作质量不高。没有质量,便谈不上效率。关于什么是效率,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曾这样阐述:“速度就是效率,协调就是效率,简化就是效率,责任明确就是效率,最小失误就是效率,办一件事成一件事就是效率。”
L: |4 P9 r/ N/ e& w- Z) }0 S0 S
) L5 l3 P2 g: v0 d
其实,工作的秘诀就在于“一抓到底”,就在于“每件工作做到底”,就在于“办一件事成一件事”。如何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可以从八个方面去努力。
* p& |( J% [/ [: V/ I [/ }1 {
& n2 Q* z o& j( T+ D
一是在态度上要专心致志,时时事事认真。根据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工作有难易、轻重、缓急、简繁、大小之分。因此,抓工作要注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而不能四平八稳、平均用力。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投入不同的时间和精力,但这并不等于在认真的态度上可以厚此薄彼。有的同志对待工作的态度,不是出于工作本身,而是看领导是否重视,看重视这项工作的领导级别高不高,看背后有没有人“盯着”,看这项工作最后能不能实现“个人出彩”。领导越不关注,态度就越随意;同事之间关系越熟悉,态度就越随意;事情越是不起眼,态度就越随意;监督越是不够有力,态度就越随意。这种把本来属于内因的工作态度寄托在外因上的做法,既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久而久之,随意惯了,真要认真的时候也可能认真不起来了,因为认真是一种习惯、一种品格,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事大事小,认真的态度应该是一样的。所谓认真,就是认准了、真去做。工作的时候,要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把正在做的这一件工作做好,不做到底决不罢休。
6 T" Y6 w- Z6 _# s U4 q' c1 v* w* I. X j v) z4 T! a
二是在方法上要循序渐进,遵循客观规律。工作任务很多时,要循序渐进,一件一件去做;在完成某一件具体工作时,同样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去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了做一件工作的先后步骤和顺序,很大程度上就等于掌握了工作的规律。
0 D& P2 i% l% H7 _* [& r( u* v3 y3 p9 y6 B! V- @5 Y4 ]4 d
三是在投入上要全力以赴,体现最高水平。把工作做到底,就要拿出看家本领,展现最高水平,要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人们常说“力去力回”,意思是力气用完了,还可以再恢复,不要担心力气“一去不复返”。不能因为有上级领导把关,就忽视自己这一基础环节;不能因为有其他同事合作,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时一些工作之所以做不深、做不透,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没有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到底,就要努力把每一件工作打造成人人可以观摩的“样板间”,而不是谁都不愿意接手的“烂尾楼”。
3 X* F+ q( F5 U/ J$ e
# ]; c' y( N0 o1 W四是在细节上要不厌其烦,下足“绣花”功夫。工作无小事,细节是大事。把工作做到底,就是深入做好每一个细节。扣细节往往很麻烦,但工作不要怕麻烦,不怕麻烦才能做好工作。工作就意味着“麻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麻烦”。只有不厌其烦,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和静气,始终有一种超越一切“麻烦”的强大定力,随时准备迎接更大的“麻烦”,才能不断战胜“麻烦”。曾经有一位年轻的画家去拜访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冯·门采尔,向他诉苦:“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可是卖出去却用了一年?”门采尔认真地说:“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如果您花一年的功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的时间准能卖掉。”后来的事实果真如此。用一天时间画一幅,画的是工夫;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的是功夫。把工作做到底,离不开花工夫,但更重要的是下功夫。
7 ^" Y( Z+ D; ^7 Q
; X! S+ M5 z1 e* l2 H五是在视野上要顾全大局,注重团结协作。工作就是“接力跑”。对每一个人来说,不仅要跑好自己这一棒,还要把“接力棒”交好,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只顾自己跑,不管交接棒”的做法是不对的。从合作的角度来说,把工作做到底,就是要精诚协作到底。个体的价值都是通过集体体现出来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集体强才是真的强。
4 n1 ]- Q; ^5 y! y: U, b
! A9 Q8 Q9 Z4 K$ I六是在策略上要锲而不舍,能够坚持到底。毛泽东同志说过:“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计划不如变化快,很多哪怕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都不会轻而易举,更不要说那些艰难的工作了。把工作做到底,就是坚持到底,面对再大的困难都不轻言放弃。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就放弃、退缩、逃避,那就永远不可能把工作做到底。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大部分情况下,看谁能把工作做到底,就是看谁的决心更大,谁的意志更强,看谁更能战胜自己,看谁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复杂的环境中战胜自己。面对困难,坚持总是很难,放弃总是很简单。不过但凡一个人做工作,总是希望有所收效的。因此在主观上,只能不断为成功找方法,而不能动辄为失败找借口。从长远看,把一件又一件工作做到底,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0 `- g& Y2 n' f5 { G
1 I! E; J% F; X; ]
七是在结果上要不怕检验,务求实际效果。工作有没有做到底,只能用实际成效去检验。如果没有效果,再轰轰烈烈的过程,再完美无缺的步骤,都是徒劳的。什么是实效?就是经得起检验的效果。从空间上来讲,要经得起大多数人的检验,让大多数人满意;从时间上来讲,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不能出现“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甚至“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的情况。当前,有的领域、有的地区积极探索的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就是着眼于解决这一问题。
. h1 U! R3 ?9 \, ?5 V- `
2 z2 l7 s, {- x8 O; d" \- }八是在认识上要总结提升,实现再接再厉。工作完成了,效果也很好,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呢?如果用更高的标准去回答,没有!从程序上讲,还包括做好文件材料的归档整理、有关经费的结算等后续工作。从自我提高的角度说,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深入总结,既是上一件工作的结束,也是下一件工作的开始。总结工作不是一定要写一份《工作总结》放在档案里,而是要在思想上经历一个沉淀的过程,使这件工作的完成对做其它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使这个人的工作对其他人是有意义的。如此,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才能使一个人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工作经验不断积累,并为把下一件工作做到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这个办法,才能把很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工作悄无声息地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 j8 o X) M# m' I/ {/ ]# P+ v- N
6 l9 N# m4 ^, L, R" A0 O
把每一件工作做到底,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工作作风。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时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2017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抓落实。”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对秦岭违建别墅作出重要批示,经过一场雷厉风行的专项整治行动,最终使秦岭北麓西安段1194栋违建别墅被整治,这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症的鲜明态度,也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发现问题,就“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
$ ]% ?4 s5 {( C& u W3 |5 v, S- o5 ^. L4 x1 a' `+ t4 g+ L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结尾写道:“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面对奔涌向前的时代大潮,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们也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把每一件工作做到底,任何打折扣的想法都无济于事。 ) n3 U; V, S, s8 Q+ {
7 o9 w# q& g& e4 ^原创: 李章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