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 c7 F* c" b9 J* Q6 g
公文审核是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厅(室)一项极为严肃重要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做到“出手即精品”。要达到工作标准,笔者总结,必须做到“六戒”。 2 {* N% |/ o- y( `# |
6 x/ J3 ^' V, W+ z; r
b; L4 g! \+ t1 [7 H: d$ I7 A4 v8 B" C( P, c4 `
戒粗枝大叶
- [$ Q, P4 R: C1 ^6 H
2 s* d; v1 u( o0 J 9 W I3 f& P/ ? l( o" c
9 w! q, ?" v2 f; D粗枝大叶在公文审核中最要不得,其表现有三: ! m3 q9 C2 l, e; A& o. v2 h6 E
5 V% l6 _6 u. V
0 P6 j4 H$ ^% ]; N+ N5 ~) d" }3 q2 O$ y3 l
一是文字审核不细致。比如有错别字,把“场地”误写成“厂地”,把“拨付资金”误写成“拔付资金”,把“仲裁”误写成“仲栽”,等等;又比如标题序号隔山跳海,由“二”直接到“四”,或者出现两个同样的序号等;更有甚者把发文机关名称写错,主送单位张冠李戴,等等。 - c9 S" p: [) d- c4 g/ M
5 ~; z( K9 F; R/ L& Q' l, ] ) w* T7 g2 s* {! e0 \* A
; X* g4 S5 q8 ^" q
二是行文不规范。常见的有请示与报告不分、漏掉受文单位、有附件却未标注、公文印发日期早于成文时间等。
5 j& P+ d& p2 m- T" N( M
5 D5 A) b. E; F& h! k3 `) ? Z
; t+ n& ^! S) Z/ ` k7 C- C0 y" C0 \, S$ g8 x0 B9 P
三是出口把关不严格。如有的公文未经有关会议研究,有的公文未经涉法审核,有的公文没有定密,有的公文未经协商等,这类公文在有关手续未履行的情况下运转,结果都会导致公文回流重补手续,白白浪费时间。
' S) r3 I2 d' X, @5 R6 M2 k4 x; n8 K+ {: ]: H o5 C* j
& J( v S1 J7 [' M3 v" ?
, D% k* E' F# H# {5 T6 s戒盲目修改
3 _+ ~# D2 m9 S2 u) a; n/ H P$ p! B0 ?) @6 |, b
5 E: d$ s- N9 C) ^3 x& c9 a* e5 `' ?) Q& U: }
其表现亦有三: s3 U8 m- I# w8 e# R
! J. G* v5 A: n" \& V7 W
/ V, O* s- D4 d6 F- d# O$ o+ R: g) g- w- b
一是不通读全文。有的公文审核人员工作习惯不好,不是从头至尾统观公文大意后再动笔,而是拿来就改,看一句改一句,导致文字前后表述不顺畅,文中数据口径不统一,内容之间不衔接,只好再改回来,反复折腾。
& |; O+ k- L: E
# `8 [7 r# n( \) j' f( B- I
2 Y6 d: @1 j g* n( p' ?# W2 u& l1 N1 ~% |! z+ x7 g
二是不问来龙去脉。遇到读不通或有疑问的地方,不询问起草部门或起草人,把情况了解清楚后再修改,而是主观臆断,草率修改,导致产生歧义,甚至背离原意。
0 O$ j7 B3 `* D, \ `3 S3 f) h" T9 q9 O* j3 a
2 w5 o B z) v, v! e; G- \
' J# B/ F* J% K: B
三是不懂装懂。有些公文专业性强,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专业性术语,自己缺乏专业知识也不问准吃透,自以为是,盲目修改。
7 p$ S8 S& u' x& A( K
, d& W7 F( E O( b1 q$ _/ F
& I* }/ w: P3 R" L A, I# n1 R) ]- K, p
戒经验主义
4 ]( E2 Q. V: q7 i/ `1 G& I4 h( b( ]2 x
+ [! [$ r* r& a- C/ g$ _
' m* m& v% i, T# o$ m: U5 k, A, f$ X2 F
其表现也有三:
1 V+ H6 z+ G! h" \
: D+ c. ]! Y. _# w
& L0 I2 {: y- @+ S: W. u5 ^- s
q9 j, l& ?( |0 o& N一是迷信起草者。有的部门或起草者起草公文质量一贯较高,略作修改即可运转。久而久之,公文审核人员就会放松警惕,下意识为其开通“免检通道”,以信任代替审核,导致错误发生。 0 u# \! z3 l7 ?$ L* c$ I" r
0 K/ Z7 j' w G/ M4 A0 X0 ]" f
) F# K! @/ \: z0 `2 |4 V$ m/ P( n+ @3 d- k1 z! |( o
二是迷信上级机关。整体来讲,上级机关公文质量较高,但这并不代表上级机关公文就永远不会出错,因此不能“照单全收”,对有疑虑的地方要敢于发问。 . L5 k1 Z- @3 |# O% n2 G- Z
+ f, X5 V' \- h! r `
- F( a3 Q y$ I
8 `% R1 s i: F% J& |- K. R三是迷信本级以往公文。对有些例行周期性公文,公文审核人员特别是新手都习惯看以前是怎么表述的,参照执行,省时省力。但是,时过境迁,许多情况发生变化。有的说法以前合适,现在恐怕不合时宜了;还有的公文当时就有不足只是没有发现,如果不加辨析拿来就用,只会以讹传讹。因此,最简单最正确的做法是对每一份公文都认真审核修改,不能有丝毫大意,更不可图省事偷懒。 + P2 m) m Z, z" d" k) R$ S4 M
6 P: p2 Q. I4 H; f9 O( `6 [( s
2 y, F& n# w3 X) X4 i1 f, J; u0 W+ L9 j1 W& y0 g/ p
戒忙中出错
8 G7 H# `5 H$ I; y) X" z4 ^
0 F+ F3 L2 N; k) ` 1 j% w% f& h4 D) M+ e4 M% L
$ m7 s6 S7 @4 i7 @" ^' M: D0 U
此问题通常发生在办理紧急公文时。如何避免忙中出错?要做到三点: / r' k# O# C8 h# O# N; Z3 ]7 H
, V- o, z* F9 H. e( A6 L" a
" r1 M+ S$ ]+ s* i
! _. D: D* |: k: Z1 a2 }" G一要“大员”上阵。紧急公文大多立等结果,应安排审核经验丰富的同志办理,不是万不得已不宜让新手单独承担,必要时公文处理部门负责同志要亲自“操刀”,确保公文质量和办理效率。
/ ^) x+ v- T2 c/ D: C2 R. `
/ c9 O% m# k$ s- R0 B! P1 u! f$ n ! s" f0 ^% L2 A; y6 U: E3 O. D8 @$ q0 L
) r* u! b9 V* g
二要突出重点。紧急公文审核时间有限,容不得通篇仔细推敲、修改,因此需要打破审核常规,重点对标题、开头、结尾以及重要章节、重要表述等进行审核,保证“门面”“重要部位”“关键地方”不出纰漏,在此基础上再抓紧时间对其他部分进行修改。这个“秘诀”一定要牢记在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条死板贻误工作。
* \3 p6 u6 I; \
3 Q3 v1 H8 i3 a6 z" Q
5 a$ ^( @( H" F% [" v
" ?( D# N$ a" T% N/ m' N( W; T三要把握程序。紧急公文的“特事特办”仅指加快办理速度,绝不是不请示、不汇报直接印发。即使领导不能现场签发,也要征求其意见,作好记录,事后补签。这是责任问题,不可大意。以前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一位新来的同志缺乏经验,一听说是急件,急忙审核后直接印发了,结果公文出了差错,反倒受了批评。 % v' l% v5 f0 d( u j) U6 n
7 ~4 l2 ~* T( u; m8 Z
! o H8 j+ j" X5 E" Q- }, @
8 h1 e4 d' C" b5 j$ W戒前重后轻 0 z u% c5 T& K4 W+ m, P2 j
! J7 H' K8 \$ ~2 K0 X) b$ Y.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