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书法家 于 2012-9-4 09:48 编辑
+ {3 u" ^. K- @: [% x
# R) ^& x# _, l* }; x综合材料不但要有思想性,还要文句通顺,表达到位,文采时有彰显,能吸引人,使人能看得下去。实际上大凡综合材料高手之所以称为高手,无非是多学、多思、多写、善悟,加上的多年的经验。至于说具体到写作中,主要是把握好标题、结构、语言三个关键点。) k# E* J J5 R( E7 L
一、标题韵律美
* C) H' c$ z( [& S; Q- l 好的标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 醒目诗意的标题,不仅有韵律美,能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过目不忘。综合材料的标题要概括凝炼、突出重点,明白易记、朗朗上口。要把文章的信息量尽可能多地浓缩在标题上,使人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定要高度概括材料内容,引人注目,这样才不会被淹没在冗长的文字海洋之中。
6 C9 O. P- U v: A, v 文章标题贵在新,要有新的角度,新的形式。公文虽然是相对古板的文体,但旧瓶里装的应该是新酒。对标题不要经经常“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等诸如此类。要多加琢磨,避免陈词滥调、人云亦云。当然,那种新,不是故作姿态、强拼乱凑,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从具体内容中分析概括出富有时代意义的鲜活标题,提炼出别人知道而未能的标题,真正能让人耳目一新。/ U3 o/ c6 k# ]2 z2 X0 o
标题能对仗的要对仗,就是说材料内同层次的各个标题间最好在字数、词性等方面作到对称,并尽量在文字上漂亮出彩,这样会带给人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当然,这里也要注意的是“最好”,如果刻意地去强求,反而造成语法的混乱,从而导致观点无法清晰地表达。' w7 \4 q% _! s2 W3 u
二结构严谨美( j" o0 F. w4 `2 r
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纵观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材料,诸如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等的佳作,往往特别注意以“片言居要”来结构全篇,使文章呈现一种严谨美。/ r7 z' M+ B4 ~5 W
一是层次和段落。一篇材料的结构,最起码的要求是层次清楚,段落分明。这是条理分明的起线。所谓层次,就是指材料的几个组成部分。安排层次要注意到突出主旨,顺序合理,避免交叉,体例匀称。常见的方式有:总分式,递进式、时序式。所谓段落,就是公文结构的基本单位,也叫自然段。划分段落,可以按中心意思(主旨)、条项内容、时间发展阶段等来划分。: t4 d' Z+ m5 x9 m
二是照应和过渡。照应,就是材料内容的前后要有关照和呼应。常用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题文照应。过渡,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转换时需要过渡,由总括到分述之间需要过渡。过渡的形式有三种:过渡词(于是、就、因此、总之、可是、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等),过渡句 (在总括文字(前言)的段落末尾,如“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过渡段(将过渡句提出来单设一个自然段,一般用在较长的公文中表示内容的明显转换)。0 B- F @3 u5 K1 Z9 \- S
三是开头与结尾。开头,方法很多,如引叙式、目的式、概述式、说明式、提问式,等等。但材料的开头一定要“起笔立意”,开门见山,直扣主旨,领起全文,不支不蔓;还要简短凝练,文字少而内容集中,并且文字新颖,引人注目。结尾 常用的方式有总结式、强调式、要求式、呼应式、号召式,等等。但要写得实在,不着空文,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结尾要如豹尾击石,响亮有力,或者空谷回响,令人回味。. f, ^5 f- W& X9 L5 \
三、语言朴实美7 Z' c& Z7 t! k; D# t, ?
综合材料都应该是朴实无华的,既不需要刻意地运用积极的修辞手段去夸饰,也不需要华丽词藻的堆砌。它首先追求的是内容的准确与充实,舍此就是弃本逐末了。总之,写材料要“天然去雕饰”的朴实美。语言是文章最为鲜活的部分。好象一道菜,如果色、香、味不行,任你营养再好,也是倒人胃口的。官样文章,往往是死板的代名词。这固然有公文性要求严谨的因素,但也有写作者思想僵化、语言苍白的原因。实际上,语言的苍白,根源在于思想的苍白。所以,在语言问题上,我们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实改变机关作风,是改变目前文风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还是要对文章的语言下一定功夫。就文章的语言来说,总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落实到公文写作,应根据不同的文体,运用不同的语言。综合材料需要的是严谨的书面语言,最高的境界是不能轻易更改一个字,要求能够准确表达,不产生歧义。如果是领导讲话则要求口语化,文句不能过长,还要根据领导者的个人风格,注意适当的修辞,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修辞可以使文章产生文采。就修辞来说,在综合材料写作中常用的有排比、对仗、顶真、连缀,有的还把排比拆分了用在小标题或者段落的开头,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有时,还可适当运用比喻、警句和俗语,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但修辞的运用一定要恰到好处,不要为了追求文采而伤害了文意。否则,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 N! A/ l' B. i, W, l; O+ u2 y" ?1 V/ C3 n/ m/ a8 A.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