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搞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给领导提意见。有位老领导因为平时工作拼命、不注意身体,受到了很多同志的严厉批评。有位同志很激动地说:“你这不是在奉献而是在透支!你以为身体只是自己的吗?如果你把身体累垮了,你还能继续带领大家干事业吗?还能继续为公司做贡献吗?……。” X4 u# o3 ]- ]6 g. e% S! h * n- M4 j. [; K6 U B! U 我说的这是件真事。有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提意见的人都是些“马屁精”,其实不是---因为这位老领导平日里工作确实很拼命,到了不顾惜身体的程度,多次累倒在岗位上,一直与大家同甘共苦,深受群众爱戴。所以在先进性教育期间,他为此受到了大家的严厉批评。最后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他被强行送到了医院,做了全面身体检查并得以休养了一段时间。 5 B# P9 ?* z7 t5 k1 g+ h5 h8 `2 |7 @! L# j2 @0 f
耕夫今天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最近一直在思索两个相关的问题:“我们工作是为谁干的?我们的身体是谁的?” 大家平日里劝别人注意休息,常爱说的是:“工作是给单位干的,身体可是自己的哟……。”细想这话有问题:工作只是给单位干的吗?身体只是自己的吗?有人会说:干工作说到家是看着那份工资,不给工资谁干?这话听着似乎很现实,细想也有问题:干工作只是为了那份工资吗?如果一个人工作的所有价值,就仅仅体现在那份工资上,而没有任何内在的乐趣与追求,这样的工作又会干成什么样子呢?0 ?- X1 n, \2 A& z$ c
7 f4 h9 r& Q. X4 ]4 l% m" i 耕夫认为,“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只为了吃饭”,同理,工作首先要能够谋生,但绝不能只为了谋生。凡是对人生有所思索、有所追求的人,应该把“努力工作、创造事业、实现价值与奉献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点在越成功的人身上,往往体现得越充分。人活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去努力找准自己的舞台,做出一定的成就,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P* z q) ?* g- \
# I+ m* f' A& }4 c 这是“我们的工作为谁而干”的问题,与之相关的问题是,我们的身体是谁的?这个问题原先耕夫一直没有想清楚,过去一直停留在“为了理想和事业而献身”的认识层次上。为此长期以来受到家人和亲友的批评,年长一点的亲友说:“你现在年轻,总想干事业,透支了身体没感觉,但等年纪大了有感觉,用事业就补不回来了”。妻子则常会气急地说:“理想、事业,等身体不行了,这一切还不都成了空的!” “爱之深,责之切”,我知道他们都是为我好,但长期以来耕夫囿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认识,对此一直听不进去,也不以为然。% w. G2 z8 _0 v( ~
) ~4 U, L ]" A# J- M6 U4 J 耕夫出身贫寒,一生的追求就是“活着要让自己看得起”,常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的警言来鼓舞自己,为的是老了的时候,可以自信地给自己一句“无愧人生、无愧社会”的评价。耕夫只是一名普通的金融从业者,但坚信即使最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都可以有所成就,就如大家所熟悉的李素丽一样,她不过是北京公交的一名普通售票员,但同样可以把工作做到极致而为全国称道。耕夫愿意为这种内心的追求而拚搏不息。应该说在34岁的年龄,虽然耕夫自我感觉工作很努力,但尚未有让自己引以自豪的成就。尽管如此,公司和金融系统的领导还是因为耕夫的工作努力和微末成就,给予了耕夫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荣誉。2005年耕夫被评为中国银监会系统“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被评为“全国金融系统十佳标兵”,并被授予“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又被上报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侯选人。: d" A: H& D: Z+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