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T4 O4 y2 e! Z) ^! a二、明确行文目的,确立公文主旨.行文目的,即公文的制发意图。- G9 C) ~+ ^) V/ X- b; R
% a# P( Y7 {" m& K: z9 Q公文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而制发,是为解决现实问题,为“做事”而写的,有明确的目的性。行文目的是公文写作的动力因素,表现在文本中就形成了公文的主旨,它决定和制约着公文写作的方方面面,是公文快速生成的第一要素。因此,公文写作之初,首先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明确行文目的,确立公文主旨,弄清楚为什么要写这篇公文?写给谁?写这篇公文究竟是要做什么事?只有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才好下笔行文。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行文目的和公文主旨的具体内涵。如果主旨含糊、目的不明确就仓促行文,结果不是写不下去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欲速而不达。公文写作大多都是领导授意,文秘人员执笔,领导意图是形成公文主旨的原创因素。因此“明确行文目的,确立公文主旨”,就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领导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要认真聆听,最好能边听边记,有不明确的问题要当场请教,要善于领会和把握领导讲话的重点、要点,以便顺利形成主旨。此外,确立公文主旨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迅速摸清这项工作或活动的背景、内容、要求和重点,以及它与现阶段中心工作的关系等相关情况,对工作全局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吃透上下两头,在领导意图和实际工作需要的结合点上动脑筋,确立的主旨才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 }' Q, a0 n }! {! U 3 g6 K2 | _; [ Q" y5 ]1 K 三、了解公文种类,选择适用文种.* B! j$ r4 _. c& k5 y& r
; S4 {: W/ E* L' Z# i) f 公文是一个文章大家族,种类很多。我国现行法定公文主要分“党”、“政”两大类,党的机关公文有14种,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有13种。不同文种功能各异,适用范围也不同,因此选用文种也是公文写作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选对了适用的文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文的效用。有人比喻:“选错了文种,等于搭错了车”,要想达到行文目的,无异于南辕北辙。因此,选用文种一定要慎重,不可马虎。如何正确选用文种?限于篇幅,笔者不能展开细述。概括讲,就是要了解、熟悉公文种类,作者只有具备相应的文体知识,熟悉不同文种的功用特点,才能根据行文需要正确选用文种。而了解、熟悉公文种类的功用特点和适用范围,最权威的依据就是两个公文法规性文件: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1996年5月3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另外,有一些特点、功能相近,适用范围不太好区分的容易混淆的文种,使用时要格外注意,不要用错。如公告、通告和通知,奖惩性决定与表彰批评性通报,报告与请示,请示与请批函,批复与批准函,报告与意见等。如何区分这些容易混淆的文种,另有专家学者撰文专论,此不赘述。! [4 a4 U& E U) }" d
. Y# G' i- [+ h) ~. N8 x% A四、遵循思维规律,理清写作思路. : H W0 ?/ N+ j* ^# k 5 B) A' l O9 p9 t3 u- v0 j- K 快速写作要求作者要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套路),主要写什么内容,分几个步骤、层次,如何开头和结尾都要成竹在胸。公文程式化特点明显,同一文种、类型公文的写作思路大体是一致的,它们都遵循共同的思维程序和规律,给公文快速写作在构思环节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人们所谓公文写作思维模式的功用。如祈使类公文的目的和作用是告知受文者:发文者欲做某事,并要求受文者有所行动(帮助、执行、遵从),所以其写作思路就是: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如命令、决定、大部分的通告、通知以及请示、批复、函、意见等祈使类公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构思。而告知类公文的目的和作用则只是让受文者知晓某事,并不要求有所行动,所以写作思路就是:为什么做——是什么——怎么样。如公告、一部分通告、通知以及通报、报告等告知类公文可以运用此法构思。绝大多数公文的写作思路都可以分成这样前后相互关联的三个步骤,有人称之为“三段思维法”。当然,这只是就大类而言,如果具体到某一文种或某一文种小的类型,写作思路还可以划分得更细一些。如事故报告的写作思路可以分成四步: